当前位置:耽美小说 > 武侠修真 > 一路繁花 > 第 134 章节

第 134 章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了这么多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人感谢你,他们会给你立个像供起来,像庙里的菩萨一样。”    郡主侧脸摩挲嘟嘟的脑袋,柔声道:“我不想什么供奉,只要能为大家做点事情,也不枉上天让我来这世上走一遭了。嘟嘟,你要记住,在你有能力的情况下,能帮就帮一点,多结份善缘总是好的。”    嘟嘟轻声应了句,也不知道她明不明白,但郡主已经不打算纠结这个问题了,要扳正嘟嘟的性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好歹今天挖掘了她的慈善心肠不是,总算有所收获。    郡主说完大事后,便和嘟嘟说起她自己的事:“嘟嘟,咱们来这边都两个月了,你每日就跟着爹娘,是不是很无聊呀?”    嘟嘟乖乖点头:“是很无聊噢!小舅舅要上学,总督府没有小孩子陪我玩儿,所以娘要留下那几个孩子,让他们陪我玩。”    郡主笑道:“就知道玩!你哥哥在京里可忙了,每日要学许多东西,你每日疯玩,日后回京可赶不上他了,以后哥哥说话你都听不懂,他就不带你玩了。”    嘟嘟急道:“才不会呢!我又不是笨蛋,怎么会听不懂哥哥说话,就算我听不懂,哥哥也会带我玩的,我是哥哥的宝贝!”    郡主也不逗她了,直言道:“嘟嘟,你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要上学的,你在京城时不也和姐妹们上学吗?我和你外祖母想让你去李巡抚家里,也就是上回来咱们家的玉芬玉芳姐妹俩家里,她们家的闺学里有许多小姑娘,你想去找她们玩吗?”    嘟嘟撅起嘴巴:“不想!为什么要我去别人家?咱们家也找几个夫子来,让那些姑娘来咱们家上学不好吗?就跟在京城时那般!”    嘟嘟性子强,觉着在别人家像是寄人篱下,她身份再高也不是主子,也就是总督府没有小姑娘,要不然嘟嘟定然也不愿住这儿。    改革    郡主也无奈,她如何想把女儿送去别家,别人家哪有自己家舒坦,嘟嘟被他们宠坏了,去别人家里要循规蹈矩看人眼色,她定是不愿的。    只是郡主原没打算在泉州长住,如今因着济慈堂之事逗留下来,但最多也就一年半载,这时间说长不长,特地为了嘟嘟请几个夫子在家开闺学太麻烦了,但嘟嘟也不能日日在家玩荒废学业,还是去别人家凑和几个月方便一些。    “嘟嘟,咱们不会在这里长住,你不是还要去苏杭扬州玩吗?这样短的时间,特地在家里设个闺学是不是很麻烦?你走了之后总督府便没了小姑娘,那闺学便又废了,是不是很不值?也就这一阵子,你去李家玩玩,若是不喜欢,娘也不逼你,还是跟着我,我教你读书下棋作画,可好?”    嘟嘟委屈点头:“好!”    嘟嘟入学之事很快便办好了,李家对于嘟嘟的加入自然是非常欢迎的,自家姑娘能和未来的长公主一起上学,这是多大的荣誉,若是能和嘟嘟交好,再得郡主公主几句赞誉,他们家的姑娘嫁人的档次都高几层。    郡主也为嘟嘟上学做了许多准备,书包书具都备了好几份,凭嘟嘟心情轮着换,还给嘟嘟的同窗姑娘们都备了精美礼品,让嘟嘟去笼络人的。    郡主从来都不是同性缘好的人,她太明白被众人孤立的感觉,但她以前再差也有萧蓁和林雅清这两个挚友,就算有时候参加宴会她们俩没来,郡主一个人寻个僻静处也能自娱自乐。但那是两世为人的郡主,她可以不在乎这些人情世故,可嘟嘟不行,她只是个娇气的小姑娘,如果大家孤立漠视她,或者虚情假意有所图的接近她,嘟嘟会很难受的,郡主必须要教会女儿如何交朋友。    嘟嘟头一回去别人家上学,心里也是紧张的,但她绝不表现在脸上,到了入学那日盛装打扮由公主和郡主领着去了李家。    李家闺学的几个姑娘和嘟嘟见过的,之前是在总督府的宴会上,嘟嘟是主人,身份又高,大家都围着她转,可如今去了别人家,就不是她的主场了。    公主母女和李家的太夫人以及几位夫人说话,嘟嘟和李家几位姑娘坐在一处吃瓜果点心,气氛瞧着还是不错的,李家大夫人领着公主祖孙三个去看了姑娘们上课的地方,环境清幽远离前院,瞧着很不错,两个女夫子,一个教规矩礼仪一个教琴棋书画,还一个教姑娘们读书明理的,安排的倒是全面。    郡主把嘟嘟送到座位上便离去了,嘟嘟看着母亲离去有些不舍,她还是第一回母亲不在的情况下去陌生的地方,心里有些没底。但修养使然,她便是心里不虞也不会表现明显,安安静静的找出了自己的书具放在桌子上,听先生讲课。    郡主把女儿留在别家,心里也有些放不下,她安排了流星和霓虹跟在嘟嘟身边,霓虹是嘟嘟的贴身大丫鬟,流星和追月则是白霜的徒弟,本来是跟着郡主的,但郡主不放心嘟嘟一人独处,便让流星也守在那儿。    整完了嘟嘟上学的事情,京里皇帝给的批函也下来了,授权郡主管理济慈堂,郡主提出的相应的政策规定皇帝也都批准了,接下来就看郡主如何落实。    郡主既然身在泉州,自然要先拿这边的济慈堂杀鸡儆猴,她得到批函的第二日就去了济慈堂,向孙管事表达了她要接管济慈堂之事,而后便颁布了一系列政策。    以前济慈堂是专门收纳烈士遗孤的,但郡主要扩大它的规模,将那些老无所养幼无所依无家可归的人都收进来。但是要核查身份,如果有想进来骗吃骗喝的肯定不行,若是有父母却不愿养孩子的,有子女却不愿养老人的,济慈堂也可以接纳,但家属每月要出钱给济慈堂当生活费,若是家属不同意,老人那块还好说,孝道压死人,孩子问题就不好解决了,这时候父母卖孩子都是合法的,不养孩子更不犯法。郡主便定了条规定,若是父母不愿养孩子,便和孩子签下绝契书,日后再无干系,这孩子以后便济慈堂养着。    只是这普通人和烈士遗孤肯定不能相同待遇,郡主再定了规定,烈士家属每月每人能领一钱银子月例,普通人则只包吃住,要赚钱自己出去赚,但去哪里工作得登记,每月的月钱交三成到济慈堂,济慈堂也不能白养这些人不是。    只是乍然间条件变得这般优渥,处处都要用钱,朝廷那点经费肯定不够的,少不得郡主自掏腰包,这一家还不是问题,郡主出得起,别处的慢慢来。    孙管事对于郡主的政策很是有些疑问:“如此一来,费钱的地方太多了,朝廷就发了那么点钱下来,哪够收这么多人。”    他一说这话,郡主便顺着杆子爬了上来:“说起这事,这几年的账本拿来我瞧瞧。”    孙管事面色一变,强装镇定道:“这济慈堂也不大,就这么点人,也没请账房,便没记账。”    郡主声音冷冽:“没记账?那我怎么知道这钱用哪儿去了呢?每年不都有上头官员来体察民情慰问这些烈士遗孤吗?他们都不过问账目?”    孙管事额上冒汗,音里已有了些颤意:“体察民情是有的,只是……只是……我们没记账,大人也就没细问。”    郡主杏眸微敛,纤长浓密的睫毛在眼下打下一片光影,神态慵懒而高贵:“行了,我也不追究你们那点破事,这儿的管事换人了,你以后不用来了,至于你上头那些大人,你若能引着他们来,我也招待得起。”    孙管事呐呐无言,灰头土脸的退了下去,郡主让百灵将济慈堂所有人唤到院里来,宣布了一系列法令后,所有人都欢欣雀跃,有个胆大些的男孩子问:“郡主娘娘,我听说您身边有支队伍叫郡主卫,每年都要换人的,等我长大了能不能去参选?”    郡主认识这个小男孩,便是那日嘟嘟说长得很好看的小哥哥,瞧着倒是挺机灵的,郡主朝他笑道:“你怎么不想着去打仗,反而想跟着我?跟着我一个女人家有什么出息呢?”    那小男孩微垮了嘴角,神情沮丧道:“我不想去打仗,我爹就死在了战场上,我娘也因为没钱治病死了,我来了济慈堂,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如果我爹在天上看着,肯定后悔当初参军。我想学好功夫,以后保护自己和家人,跟着郡主娘娘肯定吃穿不愁。”    郡主听着心里有些堵,这话如果叫嘟嘟听着了,定要说这孩子俗气,习武练功不想着报效国家只为了赚钱养活自己,但这确实是许多普通人的真实想法。人生有三个层面,物质精神和灵魂,许多人都是为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在汲汲营取,就像这孩子的父亲当初参军,恐怕也是为了那份军饷,再者便是学身武艺日后能保护家人,只是没想到他会丧了命。而似嘟嘟这般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直接跳过了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她每天要想的便是今天穿什么裙子戴什么头花,先生教的曲子学会了吗?过几日的诗社我该如何才能艺压群雄......    至于郡主,她自认为她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比较满足了,她现在做的事情,可能还谈不上灵魂信仰,但也算比较伟大的事业了。    郡主走了会儿神,反应过来才道:“这话日后不要再说了,叫别人听到了不好。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小男孩儿欢喜答道:“我叫季贤,今年九岁了,郡主娘娘你要记住我的名字,我以后会到你身边来。”    郡主笑着应他:“我记住了。”    院子里其他人见郡主和季贤搭上了话,都有些眼红,有几个大胆的便也来搭讪,不过郡主没时间和他们寒暄,公布了法令之后便让大家都散了,而后在济慈堂内外视察了一番,将她带来的人安排在了各个岗位,隔日便叫了土木班子来扩建地方,要多招人,总要有地方不是。还有孩子们读书的学堂也要请老师,书本笔墨也要,还好郡主财大气粗,要不然还真撑不起这么大的工程。    济慈堂动工的时候,郡主便叫人去街边寻访那些乞丐,有些小乞丐被大乞丐欺压,讨来的饭钱都要被大乞丐拿去,讨得少了还要挨打,景况十分凄惨,郡主让人暗暗观察他们,品性不错的都送到了济慈堂去,至于那些堕落了的,郡主也没有管他们,虽然世道对他们不公,但这不是他们报复社会的理由。    除了乞丐,人牙子处郡主也叫人去看了看,有些被家人卖掉的孩子,本性纯良,并不想为奴,也不想再回家的,郡主会收留他们,而有些想进高门大户做奴婢趁机飞上枝头的,或者被救后还想回家的,郡主根本就不会管他们,每个人只有一次脱离苦海的机会,没有抓住就算了。    征程    泉州济慈堂的事情历时半年终于算步入了正轨,屋子也建起来了,学堂也开学了,人也住下了,规章制度也都开始实施了。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济慈堂改革至今都是郡主在往里贴钱,一点收入都没有。虽然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有些出息的,算是后期回报,可是如果一直是郡主单方面出血,不等这些孩子成才,郡主已经破产了。    郡主也想过让济慈堂里的人自主创业,或者找些活做,好歹成年人都能养活自己,不过济慈堂都是些老弱病残,还真不好找活做,但凡能养活自己,谁会想靠人接济过日子。    郡主在泉州这边置了些产业,济慈堂里有些手脚麻利的妇人,或者身手灵活的半大孩子,郡主会让他们去做些零工打打杂,赚些零花钱,但吃住还是在济慈堂,等于还是郡主养着他们。而有些手工灵巧的妇人或是老人,郡主会让他们做些手工,绣花打络子做竹编等,做好了统一交给管事,管事将他们的手工品卖了后,在里头收取一些费用,剩下的分给他们,但还是收入微薄。    郡主想了想,济慈堂那边在里头的孩子长大之前,估计都是郡主养着他们了,就跟养蚕似的,买了蚕卵,等他们孵化,长大,这期间蚕主是只出不进的,但蚕宝宝长大之后吐丝结茧再产卵,蚕主的收益就来了。这些孩子就是她养的蚕宝宝呀,希望以后他们都有点出息,别让郡主亏太多。    好,郡主一开始是真的想做善事不求回报的,但是现实不允许呀,圣母不好做,她的钱也不是天上掉的,照现在这光景来看,一个济慈堂就有几千人,全靠她养着,这些人虽然都很可怜,但郡主不能因为可怜他们把自己家掏空!    因此郡主定下了一条规定,凡十五以上五十以下肢体头脑健全者,都要出去找工作,每月要交其月薪的三成给济慈堂,如果是月薪低的,这点钱还抵不了济慈堂每月的食宿费,但如果是月薪高的,每月交钱就有些亏了,但如果他有那么高的月薪也不会住济慈堂了。所以郡主这条规定就是针对那些孩子的,现在郡主供他们上学,以后他们大了,升官发财了,那肯定得回报济慈堂的。    但不管郡主怎么描绘日后的美好蓝图,济慈堂这几年的事情总得解决了,她现在才明白她当初说要在每个州县建济慈堂的话有多大,难怪皇帝听说她要接管这事答应的这么爽快,心里不定怎么乐呢,心想终于有个人傻钱多的来接这个烫手山芋了。    郡主想了许多,济慈堂那边节流估计是节不了多少,看来还是得她来开源呀,拾起她的老本行来,赚钱做生意。    郡主如今名下产业不少,田庄这些是不动的,她在京城江南都买了不少田地,但这么多张嘴都要吃不是。然后是天衣阁,这是她名下最赚钱的生意了,又开在秦淮河畔这等销金窟,说句不好听的,卖一件衣服就能抵济慈堂这上千人一天的口粮了。    再是她开在泉州的茶叶香料铺子,打着皇室旗号和西洋人做生意,那也是暴利,一月盈利几千两不是问题。然后是她加盟的盐运生意,她不管流程只拿分红,钱虽然不多,但来的最容易,基本上万事不管坐等收钱。    再然后是珍珠作坊,彩色珍珠当年刚上市时可是风靡一时,不过也就一时,后来也有别的珠商研制出了染料,价格又比郡主这里低,可不就抢生意了嘛!后来有些不良珠商用劣质染料给淡水珠上色,导致客人中毒,染色珍珠名声
【好看小说一网打尽 www.danmei.org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anmei.org(网址前面要加HTTPS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