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 > 武侠修真 > 当太后的这些年! > 第九十五章

第九十五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夜无梦。    杨太后如平时早早地起了身, 梳洗打扮后, 便迎来了朱淑婒以及朱淑娖,两位公主的请安。    临窗站立时,杨太后抬首瞄了一下窗外的天色, 发现天色尚早,便笑着打趣道。“今儿你们两个丫头没睡懒觉可真是稀奇。对了,你们去你们张母后那儿没有!”    “去了,不过张母后还未起身,所以女儿和妹妹就和掌事姑姑说了一声,来了母后这儿。”朱淑娖巧笑嫣然的道。“马喀塔两姐妹以及李氏两姐妹在慈庆宫呢,有她们四人陪伴张母后、女儿和妹妹也可来乾清宫陪着母后、三郎用膳。”    “你这丫头惯会哄人。贝儿可要学着一点。”    或许是因为结巴的原因,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朱淑婒温婉是温婉, 但却隐隐透着一股冷清。当然面对内定的三额驸戚嗣昌时, 朱淑婒还是会脸红、含羞,常常惹得性子大大咧咧的朱淑娖好一阵取笑。    朱淑婒点了点头, 一派温婉的随着朱淑娖在杨太后的左右落了座。不一会儿功夫,简单却营养丰盛的早膳便被呈了上来。    杨太后用了一碗血燕窝粥便不再进食,朱淑婒一样用了一碗血燕窝粥, 尝了几筷子的小菜、便不再进食, 只有朱淑娖用了一碗银耳莲子羹, 用了一碟芝麻糕和一些爽口的小菜,这才意犹未尽的放下筷子,让宫娥撤膳。    “宝儿的胃口可真是越来越好了。”    已然已经用了早膳的朱慈燐进屋请安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吐槽朱淑娖的胃口,然后才在杨太后莞尔、朱淑婒看笑话的眼神下, 恭恭敬敬的给杨太后请安问好。    “母后,兵部呈上加急折子,儿臣一个人拿不定主意,所以特来请示母后。”    “加急折子……”    杨太后闻言闻言立即起身,与朱慈燐一道出了内殿,往乾清宫明敞的正殿走去。此时兵部尚书卢象升以及内阁首辅施凤来已经等候在殿门口,见杨太后、朱慈燐来了,急急忙忙的行礼道。    “微臣参见太后娘娘,参见陛下。”    “两位爱卿免礼。”    朱慈燐示意两人起身后,便与杨太后一起在高高的案桌后、落了座。    施凤来双手捧着折子道:“兵部加急折子在这儿,请太后娘娘,陛下过目!”    杨太后示意王体乾接过折子,并将折子递给了自己。    兵部所呈的加紧折子不厚,只有薄薄的三页,却让杨太后的脸色越来越凝重。“杨嗣昌到底是干什么吃的,让他安心招抚张献忠部曲就成,其他流寇不必理会。这王自用也就罢了,罗汝才又是哪号人物!”    王自用别名王和尚,号紫金梁,乃是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领袖之一,和历史上一样的是,王自用发迹泰昌元年,跟着混天王等起义,为王嘉胤部属。四年的时候,王嘉胤死于明军乱箭之下。    说起来,不光王自用,就连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都曾是王嘉胤的部曲,不过王嘉胤死后,王自用被三十六营义军推为盟主,号为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    泰昌五年,王自用活跃于豫北一代,杨太后曾下令命卢象升全力围剿。在明官军猛烈的打击下,起义军损失惨重,王自用也身负重伤。听说已经病不久已。王自用一死,三十六营联盟自会宣告结束。到了那时,明官军采取个个击破的法子,也更加容易一点。    熟知历史的杨太后正是知道这点,所以才同意了杨嗣昌提出的招抚意见,毕竟不管是明官军、还是起义军也好,都是大明人,互相相斗内耗、只能让外族人捡了便宜,所以首恶伏诛,从者罪轻,便是在明达一举将后金鞑子打残后,杨太后转而采取的策论。熟知历史的杨太后可是知道的,欧洲各国此时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到处划分殖民地,就如后金鞑子一直想取代大明、入主中原一样,美丽富饶的大明也招了这群饿狼的眼。    终究有一天,大明会和西方殖民者对上,所以当务之急,建立一个内部稳定,没有内斗的大明是今后几年的重中之重。讲真,欧洲各国联合组成的使团不日就要抵达京师,杨太后可不想将内部矛盾暴露在外族人的面前,进而让他们认为可以从中牟利,更加的将大明当成美味的肥肉!    杨太后揉了揉太阳穴,开始思索招抚王自用以及其部曲的可能性。杨嗣昌这家伙,也太理想主义了,诚然招抚王自用等人,可以昭显朝廷仁慈。但问题是,王自用命不久矣,部下人心涣散,招降他的同时也要防着其部下反叛,要知道为人狡诈多谋,反复无常,别号曹操的罗汝才此时可还在他的摹下。    想起历史上罗汝才诈降之事,杨太后眼神一暗,继而危险的眯了起来。翻了翻脑中存储的历史,杨太后发现她好像被杨嗣昌牵着进入了一个误区,除了罗汝才诈将外,好像张献忠也带头反水,让原本形势大好的大明重新陷入内乱的沼泽中,大明一边要应对各地层出不穷的民乱,又要防备归降的起义军首领反水,所以才让后金鞑子趁虚而入,夺了江山… …    杨太后虽说讲究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但问题是,这到底是历史上记载的事、在这个时空里、根本就没有发生。说实在的,杨太后着实舍不得李定国这个打得鞑子哇哇叫的南明名将,所以对于怎么处理起义军之事,杨太后开始变得有些犹豫…    要不要相信杨嗣昌一次呢!    杨嗣昌好歹也算个历史名人,应该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事!    杨太后想了想,终究还是准了杨嗣昌招抚王自用、善待其部曲之事。    “就依杨爱卿的意见。只是,折子上所说民饥而乱兴,明将多杀良冒功之事,必须严查。”杨太后厉声道。“哀家不容这种为了功劳、迁升而将屠刀对准良民之事,一经查出,必严惩不贷!”    “领太后懿命。”卢象升拱手道:“只是臣觉得杨大人一人招抚流寇会力不从心,不如再选两位副手协调杨大人一起主持招抚工作。”    杨太后与朱慈燐小皇帝对视一眼,随后朱慈燐小皇帝若有所思的开口道。“那依卿之见,兵部何人能够担任副手。”    “当然是与杨大人观念相同之人。容老臣多嘴,兵部郎中熊文灿与杨大人一样,皆认为流寇作乱乃是逼不得已,当应招抚为主。然依老臣之议,不如就委派熊文灿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等地,协助杨嗣昌招抚张献忠等人。”    熊文灿,历史上招降了郑之龙、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人,却因为张献忠、罗汝才反叛而身败名裂。想到他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经历,杨太后倒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开口道。    “既然卢爱卿开口举荐,想来熊卿定是个好的,就赐他都御史身份,前往湖广等地、协助杨卿一起镇压乱民。如今西方各国使臣不日就要抵达京师朝拜,不易大动兵戈,因此当以招抚为主,卢爱卿务必提醒熊卿注意这点!”    “微臣谨记!”    兵部只管兵事,因此禀告完此事的卢象升乖觉的告退。卢象升走后,施凤来抹了一把冷汗,严肃中带了点忐忑不安的说道。    “老臣有事禀报!给事中吴甘来请再发粟以赈饥。”    “是因为陕西、山西两地大饥?”杨太后揉了揉太阳穴,有些费解的道。“哀家如果没记错的话,月前,户部才调了百万石粟米至陕西、山西两地,量足够两州百姓坚持数月之久,怎么一月过去,就又上书请发粟以赈饥荒,难不成那百万栗米出了问题!”    杨太后此言一出,施凤来立马匍匐,痛哭流涕道。“请娘娘、陛下息怒,运往陕西、山西两地的那百万栗米遭流寇袭击,损失大半,根本支撑不了数月啊。”    “你说什么?”    杨太后腾地站起身来,还来不及宣泄怒火,却是朱慈燐瞪大了眼睛,怒问道。“不是说陕西、陕西等地已无流寇作乱吗,怎么朝廷运送的赈灾粮食会出事?到底是真流寇作乱,还是当地官员私吞、中饱私囊,太傅你最好老实的跟朕说过明白。”    民乱猖獗之时,为非作歹的流寇尚不敢朝朝廷赈济的粮草下手,何况是现在。所以杨太后同朱慈燐一样,也是这个意思,认为是当地官员私吞的可能性最大。    此时不管是杨太后也好,还是朱慈燐小皇帝也罢,他们虎视眈眈的眼神,都让施凤来倍感压力,紧张得快要哭了。    施凤来想了想,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果断地讲了真话。“娘娘、陛下,的确是流寇作乱,只是其中隐隐约约、有当地士绅商贾的影子!老臣猜想会不会是晋商死灰复燃,暗中捣的蛋!”    “当地士绅商贾、晋商……”    杨太后连连冷哼,片刻之后,杀意十足的开口道。“传哀家的旨意,兵部左侍郎兼山西总督孙传庭着手此事,告诉他,不管是不是晋商死灰复燃,也要以此名义将陕西、山西两地好好的梳洗一遍,哀家可不想哀家年年开仓赈济百姓,结果百姓没落到多少好,反而将一些蛀虫喂养得白白胖胖、贪得无厌!”    “臣领旨,这就通知孙大人着手处理粮草被截之事!”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o(* ̄︶ ̄*)o
【好看小说一网打尽 www.danmei.org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anmei.org(网址前面要加HTTPS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