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 > 武侠修真 > 农家子的为官路 > 第一百七十五章

第一百七十五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不管怎么说, 老师的到来,让叶君书恍如有了定海神针。    近几年来,叶君书都是自己一个人跌跌撞撞的在官场上摸索,没有个引导者, 即使走得再小心翼翼, 也有走错路的时候, 只能撞个头破血流后再回头。    他虽然一直和老师保持着通信往来,但信息的流通毕竟有延迟,无法及时反应。    如今,老师来了, 叶君书安心多了。    虽然,很多时候老师看着很不靠谱的样子……    卓贤之来的时候很低调, 到来之后,也不藏着掖着,方府的田管事第二天就带着厚礼过来问候。    大师兄不在京城,田管事代表的就是大师兄的心意。    田管事来特意邀请卓贤之到方府住下, 但卓贤之来京城为的是叶君书,如果大师兄在京城还可以过去暂住,然而他人并不在,卓贤之就懒得动了,再加上叶家还有几个小豆丁教教, 日子过得不知多自在。    他看了两天请的夫子教勤哥儿和径哥儿的课程,干脆自己将教导任务接过来,为此, 夫子还以为自己要失业了,叶君书耐心解释了下,夫子才安心下来,干脆趁这段时间给自己放假。    不过卓贤之到底在上京里做过官,生活过几年,还是有些旧识的,倒没有很轻松。    他是当年科举的三元及第,如果他没有辞官,这么多年过去,不说官居一品,起码也会是重要官员。    他当年同科的好几个人,如今都已官居要职,而他的仕途止步在员外郎。    叶君书才知道,两次当了他主考官的礼部左侍郎张继涛,竟然是老师的同科,他是当年的榜眼。    而且他们两人当年的交情,还算可以。    在叶君书看来,应该挺要好的。    叶君书刚散值回来,卓贤之就让他做好准备,明日带他去参加聚会,给他介绍些老朋友。    这可是连大师兄都没有的待遇。    卓贤之自辞官后,是彻底和京城的一切断了联系,他沉寂在雍州,慢慢的也没人特意关注他了。    大家都知道叶君书是外放京官方知然的同门师弟,毕竟他们一家刚来上京时,是暂住在方府的,这么久以来,来往也很密切。    但方知然在一众京官中并不突出,这些年一直不温不火,而且一外放那么多年,他们都要想一会儿才能想起来这是谁,并没有特意关注。    再加上卓贤之向来低调,并没说过自己的恩师是谁。    如今他们才知道方知然和叶君书的老师,竟然是卓贤之!    叶君书不知道老师的心里的怎么样的感受,估计挺不是滋味的。    然而卓贤之一点儿也不像叶君书以为的那样,他完全不介怀。    卓贤之骄傲的想,虽然自己已经归隐,但是他的两个弟子,很有出息。尤其是叶君书,才刚入官场没多久,屡次建功不说,官级跳跃式往上蹦,比他当年厉害多了!    他当年就算是状元,也是规规矩矩的升官调职的啊!    他一手教导出来的学生这么厉害,说出去就倍有面子。    卓贤之来到京城后并不闲着,就和有几分旧情的朋友联系上了。    叶君书其实一直挺好奇老师当年为什么会辞官离京,还多年不再涉足这里。    再联想到老师这么多年不曾结契,叶君书的想象力自由翱翔,脑补了一场可歌可泣的轰轰烈烈的悲剧爱情故事。    不过叶君书再好奇也没用,老师并不欲谈往事,叶君书曾经将老师喝倒时趁机问过,可惜老师酒品太好,喝醉了就抱着酒坛子呼呼大睡。    叶君书跟着卓贤之参加老朋友聚会,看到好多熟面孔。    其中就有张继涛。    张继涛也算叶君书的半个恩师了。    他和余茂林考上时,本来想亲自去拜谢的。    不过因着避嫌,张继涛并没有接见他们,也没收他们的谢礼。    这次见面,张继涛的态度很和煦,看叶君书的目光就是在看一个晚辈。    卓贤之和张继涛面对面坐着,主要谈论的对象就是叶君书了。    他对卓贤之道,“卓兄,你瞒得可真紧啊!有个这么好的学生,还藏着掖着,如果不是此次进京被我逮到,恐怕我还蒙在鼓里。”    “如果你早早写信给我,我还能关心一下,你就这么将自己的学生扔在京城不管不问,真是……”    张继涛无可奈何的摇摇头,有个这么优秀的学生,难道不是尽心费力的帮他铺好路,好让他走得更快更顺畅的吗?    卓贤之道,“玉不琢不成器,我能教的已经教了,剩下的只能他们自己。”    卓贤之觉得自己没做错啊,上京的人脉他轻易不会动用,让他们自己去闯,岂不是更能磨砺他们?    这不,效果挺好的啊!    不过这是以前,叶君书如今要和李家结亲,卓贤之现在是不遗余力的为叶君书增加资本。    好教某些人知道,叶君书并不仅仅是个寒门,还是他卓贤之的学生。    “子舟到底年轻,看在我的面上,以后还要麻烦你多费心教导。”    卓贤之在知道叶君书差点陷入明家党时,当场跳起,拿起戒尺就是打手。    平时多么聪明的一个孩子,怎么就尽感谢蠢事呢!幸好叶君书及时悬崖勒马。    卓贤之看着叶君书真是恨铁不成钢,不过他倒是好运气,得那位三公子的庇护,不然,他真没那么容易和明家撇清关系。    真是让人不省心。    “既然是你的学生,自是应当,不过子舟这孩子,是个好的,说不定不用多久,就站得比我高了。”    张继涛感叹,叶君书的前途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很光明。多少人想和他搭上关系,可惜他是个油盐不进的,滑不溜秋。    只要他不愿意,没人能和他沾上关系。    “子舟还年轻,将来还远着呢!”    叶君书在一旁谦虚的笑。    张大人的文风很朴实,人并不是那么迂腐。    也对,如果他真是个古板顽固的性子,也不会成为泰安帝的亲信。    卓贤之带他见过他的旧友后,叶君书明显感觉到同僚们对自己的态度更加友好了。    平时做事顺畅不少。    这段时间朝廷热热闹闹的,连着几天都在商议新商税法的改革。    户部尚书吴即韫寻思几个晚上后,终于下了决心将这份奏折在朝廷上公开,并倡议其推行。    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官,自然知道新商税法必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他发现泰安帝似乎已经知道了这事,看他何时说出来。    吴即韫就知道,泰安帝这是想让他做这把刀了。    这件事风险很大,一个落不好,那就是尸骨无存的下场,但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最终能成功,他肯定能再往上。    吴即韫可不想只做到尚书之位,这个机遇,他决定握在手里。    于是他将国库的积弊说了出来,哭诉这么多年来敷出大于收入,长久下去国库必定亏空。    农业税是不能轻易加的,一个不好会引发民怨,只能从商业税着手了。    此言一出,自然引发千层浪,除了泰安帝的亲信还有寒门出身的官员支持,世家氏族出身的官员,皆激烈反对。    支持的声音到底微弱,此事如预料之中,停滞不前,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不过朝堂的风云变幻和叶君书这个点燃了火的罪魁祸首关系不大,有吴即韫在前面顶着,还烧不到他身上。    叶君书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私事上。    离他的亲事还有两个月,现在就要开始走流程了。    若说卓贤之对叶君书和李家三公子的亲事态度,他自然是赞同的。    虽然他当年离京时,李家三儿还没出生,但李家的人品他信得过,当年他和李家的人有几分交情,不过后来……    卓贤之对于叶君书的亲事,真真是十二分上心,需要他出面帮忙的地方,万分积极。    古代结婚的过程很是繁琐,什么时候走什么流程,都有严格要求,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    三书六礼,得一个不落,才是完完整整的结契。    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亲书。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不过叶君书的情况又比较特殊,他们的婚事是泰安帝亲自下的圣旨,还给他们定了良辰吉日,所以前面很多步骤可以省略,他们直接到过礼。    叶君书准备的契礼,除了必备发十二礼,其他的物件满满摆了几间屋子。    他拜托叶君昊准备的东西,在半个月前就已送到。    还有卓贤之的,他无夫郎无子,叶君书算是他的半个儿子,这次他来上京,基本上将自己的财产全带来了,准备放进契礼去。    再算上泰安帝和后宫各位娘娘赐的东西,他们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的不留一丝空隙,才勉强放好。    朝廷的下聘抬数是有规制的,最高一百二十八抬,一般只有皇子才会是满抬,其他哥儿基本略少于这个数。    至于是多少,就看男方的心意了。    叶君书的契礼满满当当一百二十六抬,就算是如此,也是塞得密密实实的,才勉强装得完。    叶君昊送来的东西,很多都是大件的贵重物品,还有叶君书一直有意收集来的,东凑西凑,不知不觉就这么多了。    吉日到来的那天,叶君书穿上家里人备好的新衣,先在家里举行了家祭,随后随同贡礼官一起,朝镇国侯府出发。
【好看小说一网打尽 www.danmei.org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anmei.org(网址前面要加HTTPS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